2009/11/12

Quick Notes on Golden Horse Screenings 01

金馬影展對我而言最大的意義在於教育,也就是說,拿到那張通行無阻的觀影證,加上目前仍然失業失很大,就彷彿回到學生時代,一口氣沈入影片海中,進行自我修業。想到以前,還真的很妙,學校在學期末舉辦「電影馬拉松」的放映活動,顧名思義,從早上9點左右一路奔馳放映電影到晚上10點左右,每3-4小時才休息30分鐘,持續5-7天。那段時間,每個學生蒼白如鬼,一放風就是衝出戲院買食物,更急的是抽煙。而我本人也趁著在錄影帶店打工所具有的免費租片身分,持續一年每天看 3 部DVD,那一年基本上沒有睡過覺,真是太美妙了。

這次的金馬,我想機會難得,看的片子多了,每場後憑票跟抽獎的中獎機會應該也高,就很老實的投入評分表,保留票跟,希望能中獎來貼補家用,但,運氣還是不站在我這邊的。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得以根據我的給分標準,一部一部的來記憶學習到的事情。

5 星級

生命的最後一站 by 市川準

這部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程,它示範了,「觀眾參與」這個元素在電影裡有多重要。故事發生在醫院的癌症病房,上演的都是生離死別的戲碼,然而這麼沉重及高度情緒的東西,他卻選擇用長鏡頭遠遠的拍,完全沒有特寫。原來如此,因為生死這種事,人人都了解、人人都畏懼著,所以根本不需要跳特寫用演員臉孔的表情去著重,相反地,他遠遠的拍,遠遠的看著,演員的肢體、行動、甚至背影,就是擊入人心的沈痛。面臨死亡這種事,觀眾不用講都知道有多恐怖,觀眾早就入戲了。運用這種 audiences' anticipation,劇中省略了很多資訊類的台詞,像是不用拍醫生對病人宣布病情的那句台詞,直接由醫生講完,病人僵坐在病床上、親屬也僵立於病床邊,停頓個 5 秒,病人突然嚎叫了出來,親屬突然向廁所方向奔去,停滯在廁所前。那親屬完全是背影的移動罷了,但出來的效果卻十分驚人,觀眾立刻理解,這件事時有多殘酷,親屬不願意見到病人傷心的樣子,也不想讓病人看到自己傷心的樣子。需要特寫嗎?不需要耶。

我自己也拍了一場醫院的送別戲,當天狀況十分之糟,總想把記憶中場面的每個細節呈現出來,因為都如此的栩栩如生,都如此重要。當時只想著,要呈現細節,就要拆鏡頭,還要進特寫,那這場戲就好碎,可明明這場戲要很有力量的。怎麼辦?全劇組停工4-6小時就在等我做決定。後來勉強想到拍法,也拍了,但看了這部片,才恍然大悟,愈是沈痛、愈是生死大事,觀眾都懂的,我根本不需要用戲劇化的手段強調,本身已經夠強了,其實可以退後面一點,讓觀眾的自我參與來完成這場戲。

超級重要的一課,5 顆星。

4 星級

編織的女孩 starring 伊莎貝雨蓓

也許因為這次看的片多,我時常用腳投票,遇到不好看的就中途離場,內心想著拍片有多困難,有的片子題材夠有趣,故事卻編的不好,觀眾不能理解狀況,便有一種「我為什麼要看你在那邊扭來扭去」的感覺;有些片子自溺到爆炸,主角在劇中已經夠 out-spoken 了,還要拍他的 interview,再讓他對著觀眾直接說出他那些偏執的想法,enough!有些片子風格十足,但除了做到風格化之外,故事及主角一點也不吸引人,那我幹嘛看下去。總之想著想著,冒出一身冷汗。

編織的女孩便示範了 fundamental 有多有效。故事以紓緩的節奏展開,交代了女主角的社經背景、教育狀態、工作、性格,之後也是很沉穩的展現她初次墜入愛河的經過。厲害的是,所有的梗都有鋪有呈,前面篇幅所提到的東西,在後面都有回饋,令觀眾會心一笑,非常嚴密的劇本寫作,這不就是基本功的最佳範例。當然,那些梗、那些小橋段,都是富含新意的角色描述,所以,在老套的故事中,因為新鮮的橋段,造就出精采的女主角,就能牽引觀眾一路看下去。值得一提的是雨蓓的表演,世人都知道雨蓓成就了一個多麼驚人的演藝生涯,有著許多極限般驚世駭俗的不思議演出。這部1977年的片子讓我們看到17歲的雨蓓,還帶著嬰兒肥的臉龐。在前段她充分展現少女的純真姿態,到了後段,喔買尬,在療養院與初戀男友重逢的那場戲,她的臉孔整個轉變了,我覺得我看到了那位日後的怪物演員。一個演員能夠在如此年輕時就展露出深不可測的能量,真是太驚人。

瓊瑤般的故事,卻用很紮實的基本功說出來,所有的梗有鋪呈有回饋,雨蓓驚人的表演,4顆星。

非常母親 by 奉俊昊

以往因為私人因素,不看韓國片,近年心結漸解,逐漸看了一些些,但,「非常母親」令我大驚!毫無歷史背景的韓國電影界,什麼時候變得這麼厲害,可以拍出這種文武兼備的電影了!到底這一波由 90 年代中期產生的韓國電影,是從哪裡跑出來的?以前韓國根本沒有電影的。

我們很重視電影的開場與結尾,如何打開一部片,又如何收掉一部片,很大部分決定了電影的成敗。又很重視主角的出場,如同京劇裡「亮相」的概念,如何幫主角設計出場的戲,讓觀眾馬上記得並認同他,才能往下一路追隨下去。「非常母親」的一開場,那中年韓國婦女頂著一張超級國字臉,面無表情的走在荒原間,突然音樂下來,她隨著節拍跳起舞來,喔買尬,我立馬就愛上她。這就是電影專屬的魔法,不用交代前因後果,不用言語段落,直接殺下來給你一個人物的神祕狀態,馬上就把這個角色賣給觀眾了。而這個角色,基本上,做演員的能眼到這角色,真的一生都不枉了,張力、魅力、表演的空間超大。

想法好、劇本紮實、故事也說的流暢清楚、音樂音效的運用也神妙,整個達到高度娛樂性的最佳效果。不僅如此,還有極為有效且新穎的場面調度,記得上一次我在戲院被嚇到是「黑暗時刻」啊,這片子就是有這麼好。戲劇張力跟製作水準都跟一流的好萊塢片子不相上下,並且,在結尾的部份,下了重擊跟反思的空間,整個境界馬上上升。這部戲又說明了,基本功紮實之外,風格化以及所有聲光部門的緊密配合,電影可以多新穎迷人。

更值得一提的是配樂,配樂未必在於旋律好聽,而在於想法以及與主題的配合。「非常母親」的配樂主要用銅管樂器配上低音鼓,旋律走那種古早芭樂樂曲的風味,除了很適合那位 50 來歲主角的年齡背景,銅管、鼓聲跟節奏的配合又是很少在電影配樂中出現,真的有耳朵一新的感覺,絕對有趣。音樂的點跟音效的運用,真是出神入化,我的媽啊,韓國是怎麼學到這套東西的!



這一課,4.5 顆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