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16

kyoto trip 01

Yoshi,亂打的日文,為了慶賀我心愛的老劉今天榮獲台北文化獎,終於有一股要把京都之旅整理出來的 feu。老劉的風采實在迷人,一見到他,我馬上變成瘋狂愚粉。雖然從未繼承他的志業,也不曾再幫基金會做過什麼,老劉還是一樣,每次我拍片就捐100美金支持,來紐約時都會探望我,分享許多他 60年代的小故事。

他總是支持學生去做想做的事情,不管哪個方向,也不管學生的程度到哪裡,比如,我們大四那年的規劃案,他就要我們去國際研討會上發表,讓我們擔任國外學者的翻譯,天曉得當時的英文有多差勁。不過,好像他要我們做的事,我們也就做到了,也許跌跌撞撞,但見識與膽量便增長了。

當年我擔任一位日本學者延藤安弘的翻譯,論文講述延藤桑在京都一帶做的社會住宅,叫做 U-court。


於是這次意外的去京都,就突發奇想要來找找這個當年翻譯時接觸過的住宅。線索極為有限,論文裡只知道它在京都洛西一帶,在一個社區公園旁邊,住宅高度在2-5層樓高,坐落的形狀是雁形分佈。

於是派出 google map 大神,先鎖定洛西一帶,找公園,找地景建築上看起來像國宅區的地方,在放小人下去實地看現場畫面,小人一放,就淘汰掉一堆三層樓高的國宅,終於,一點點幸運的加持下,就發現了這個雁形的住宅分佈圖。


雖然不能百分百肯定,但還有疑問嗎,肯定是它了。於是早晨參觀完一樣位於洛西的「桂」地區的桂離宮後,便搭了公車來探訪這個大學時代的記憶。

出乎意料的沒有迷路,沒有鬼打牆,一點懸念都沒有的,U-court 我來了!雁形標誌與福西公園為記。

                                                  右側面


中庭往右面拍。利用雁形交錯以及坡地的高低差,使得同一樓層的陽台能保有一些私密的死角,並確保全體住戶都能享有中庭的景觀。


 中庭



居住單位入口處,基本上樓梯間上去後左右對開,樓梯間有些私密感,對外在視野高度設花台,不易看出也不被看入,有 bay seat,保存一些在公共空間的私密性。



正面入口,利用地形的坡度做了斜坡將家戶的入口隱藏住,無法由外一眼望穿。正對面就是福西公園。 


由後方拍攝。這邊是地勢最高處,利用高低差,把車庫設於與路面同高層,出入十分方便,白天也有足夠的日光。由住戶的入口來說,停車場在地下室。

我唯一有些疑慮的地方在於,U-court 是老人住宅,可是並無電梯,也許對於剛退休的「輕老人」來說還ok,但住家畢竟是要住長久的,他們變成真老人時,沒有電梯這件事可能就會是麻煩。延藤桑不知道是怎麼想的,十分好奇。

真正到現場看過,便能理解「有點黏又不太黏的設計」這句話的意思。一方面他保持了日本傳統的鄰里、巷弄、庭院的公共性,把社區黏在一起創造共同感,另方面他也利用參差的排列以及高低差、陽台高度等,保留不太黏的隱私部分,的確是個挺舒服的居住環境。

U-court 坐落的洛西地區,有點像我們的林口新市鎮,離市區、電車站都有一段距離,很多集合住宅,人口還不算太密。公園綠地很多,生活機能嘛?我在路上走真的看不到商店,肚子很餓啊~~  畢竟一早要趕在9點之前到桂離宮報到,7點45分就出發了,粒米未進啊~

這並不是什麼可以推薦的景點,事實上也根本不是景點,只是一群老人住的地方。我謹以此行,獻上對老劉得獎的祝賀,人生中能認識他,真是很開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