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6 Jun 2002 23:36:40 +1000
我親愛的朋友,非要自己經歷了, 才始信為真. 生活在他鄉, 竟也九個月了, 第一年的課程, 也就這樣完成了. 獨立生活, 異國語言, 求學美國, 拍攝影片, 地鐵上下, 河東河西, 跌跌撞撞, 渾渾噩噩, 哭哭叫叫, 惶惶不安, 喔, 就這樣, 當一隻莊子口中因為憚精竭慮心力耗竭而活不過夏天的夏蟲, 也已經在紐約這顆大蘋果裡鑽攢了一段時間了.
去國懷鄉, 是我最大的感觸. 來到這裡後, 我拼命找一堆關於中國史, 台灣史, 共黨史, 二二八事件的書來看, 忽然有強烈的感覺非得處理我的國家認同與文化認同問題,非得知道台灣的定位以及處境是如何. 諷刺的是當我還在台大歷史系時, 最不願碰的就是台灣史, 因為我不想面對我在中國文化與台灣意識之間掙扎的認同障礙. 可生活在他鄉, 驀然警覺 “妳從哪裡來? 台灣是什麼? Are you Chinese or Taiwanese?”是個迫切問題, 我也開始出發尋找能說服我的答案.
入境隨俗, 是我最大的挫折感來源. 電影看的學的都不夠多, 尤其是美國電影, 影星,導演, 攝影師, 著名劇作家, 有如鴨子聽雷. 有時候碰巧遇到知道的, 也不會發音.至於音樂, 小說, 舞台劇, 電視節目, 脫口秀, 更是有如天外飛仙, 令我直墮入五里迷霧之中. 什麼跟什麼嘛? 這種大眾文化集體記憶, 跟我們的 “小心, 匪諜就在你身邊” 以及 “摺凳排行於七種武器之首, 藏於民間” 有異曲同工之妙. 陶晶瑩主持風格潑辣, SOS 隨性無厘頭, 這些好懂; 但是當她們宣導起保護流浪狗觀念, 或是忽然梳起張雅琴的大波浪捲頭模仿她的播報, 就需要對背景及脈絡關係的了解, 絕非朝夕之功呀! 生活在他鄉, 去掉初相識時的好奇, 這些就是與人交游拉咧時的必要話題.
隨遇而安囉, 個人有個人的造化. 班上有些同學就是走獨行俠路線, 上課時有如一口深井, 無聲無息也不反光, 下課如鳥如獸, 飛快四散, 自己有自己的同鄉會網絡或是家人之類的, 學校是學校, 不是逗留生活之所. 另一小群同學, 則是很努力的讓自己美國化, 拼命的補看電影, 補看電視, 拼命找機會跟美國同學相處, 趕緊融入這個社會文化之中. 生活在他鄉, 我常擺盪在這兩者之間, 巨大無邊的寂寞我知道孤獨很苦,可是身處在酒吧之中聽不懂也說不出一句話更覺無聊與可悲. 照自己的步調囉, 我慢慢地去圖書館把美國八九O年代的片子撿起來, 從嬉皮年代起開始聽他們的流行音樂.倒不乏意外之喜, 像發現Joni Mitchell 是很棒的女歌手, John Lennon 更成為我的大偶像還跟我同一天生日呢! 假期中空於一人的視聽中心, 帶個耳機我也就當自己家還是KTV 般的唱了起來.
自求多福, 是我最大的感觸. 與室友兼好友宋儀吵架, 她飄然遠走回韓國渡暑去了,我們的房間又已背著房東偷偷轉租出去, 號稱是我的朋友來找我玩幾個禮拜. 我也不能搬走, 原來房間也不能住, 只有住到地下室去. 那個新房客搬進來, 還附帶他老婆也一起住進來, 鑰匙也自行去打了兩套. wow, 藏一個人已經幾乎不可能, 現在我真不知道哪一天會被房東揭穿, 到八月中宋儀回來後我們會分開搬走, 房契簽的是一年, 還得跟房東交涉. 唉生活在他鄉, 早該記得 X檔案裡的名言, "不要相信任何人."也該學會保護自己, 別老是當濫好人.
自力更生, 是我最大的體會. 每當心情陷入谷底, 或是為了交友, 想家感到煩惱時,就是寫劇本了. 朱天文稱之為 "奢靡的實踐," 我完全贊同. 把所有的感受, 不安, 氣憤,不解, 幻化成故事, 還真是自由自在, 誰也擋不了你, 甚至還師出有名, 因為我在這邊就是要創作要拍電影. 一年開四萬美金, 還不夠奢靡嗎? 當然, 能掌握一個方式一吐胸中快壘, 也極其奢靡了. 獎學金有點眉目了, 現在就是邊申請邊等結果邊工作邊寫劇本邊做一些計劃讓自己不至於無聊到發瘋. 我在東村的一家錄影帶店打工, 菲律賓人莎莉的新婚老公今天又介紹我去 ABC 電視台的新聞部打工, 薪水高多了. 自己也做一些導演的練習, 找同學演及拍幾個短短的故事, 再到學校做剪接. 啊生活在他鄉,做人要堅強, 一切靠自己, 不能毫無保留的相信別人, 自己把自己的狀態維持好最重要
.
只是, 還希望像孩子一樣能放心的相信, 依賴......... 這就是我寄這封信給你們的理由. 生活在他鄉, 真的很感謝您們的定期收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